人和人之間最大的不同,源自于“認知模型”的不同。雖然我們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,但隨著成長和教育以及努力和個人機遇的不同,若干年之后人和人之間的認知差異會有天壤之別,甚至可以差出一個維度。
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有天壤之別,尤其三觀不合被認為是最大的差距,因為它會嚴重影響人們彼此交流,合作,甚至做朋友和戀愛結婚。
然而生活中我們并非每時每刻都在談論人生觀,價值觀這些大話題和大道理,反而是日常中對事物和現象的看法或觀點,最容易存在認知上的重大差異,而這要比三觀不合更加可怕。
比如你喜歡聽交響樂,別人卻說實在boring(無聊);
你想脫離體制,別人說你不知好歹,身在福中不知福;
30歲還沒對象,仍相信緣分,你不想相親,別人說你脫離實際,太過幼稚,言情小說看多了。
認知不同的可怕之處在于思維角度和高度不同,用道理講不通,最容易形成言論綁架,讓你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認知。
我總結了一下,常見的認知差距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:
金錢 vs 時間
現在 vs 未來
理想 vs 現實
1
金錢 vs 時間
年輕人在沒買房之前都有過一段租房的經歷。在選擇租房位置這件事上,就存在著對金錢和時間二者價值的認知差異。
A.選擇離公司近,但是租金貴的房子
B.選擇離公司遠,但是租金便宜的房子。
A的認知:
每天可以節省2~3個小時的通勤時間,和多付出的租金比,前者更有價值更重要。
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讓自己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,比如好好吃飯,好好休息,讀書和安排其他社交活動。
B的認知:
本來工資就不多,只是為了離公司近,而花更多的錢租房,太不劃算也不舍得
擠公交或者地鐵很正常啊,可以路上看手機,聽音樂,有座的時候也可以補覺睡。
是看重金錢還是看重時間取決于在人生的某個階段,哪樣東西對我們來說更加稀缺,更加重要。
比如你廚藝不佳,又沒時間做飯,就可以選擇外賣,雖然花銷肯定比自己做飯貴,但是省去了采購,洗菜,炒菜,洗碗花掉的時間,留給自己更多的個人時間。當然你本人熱愛廚藝除外。
對于處在學習和成長階段的年輕人來說,時間無疑比金錢更重要,因為只有充分利用時間學習知識,鉆研業務,結交朋友,才可能讓自己能力不斷提升,未來更有競爭力,也才可能得到高薪的工作。
可以回顧下你的生活和工作中,哪些是非常耗費時間價值又低,卻完全可以通過付錢進行外包的活動,那就花錢來解決吧,這樣就可以解放你的時間,保持你的精力,讓你更能專注在進行高價值和有利于自我成長的事情上。
花掉的是金錢,贏得是時間,是無比劃算的事情。
2
現在 vs 未來
我當年考MBA的時候,在選擇在職讀還是脫產讀之間幾度搖擺。
在職讀不會損失經濟收入,不脫離工作崗位,也沒和社會脫節。但是個人時間幾乎都被占滿用來上課,對學校資源的利用和同學的聯絡上也非常有限。
脫產讀可以充分享受學校的各種資源,比如聆聽商業講座,參與社交活動,和同學有更多的鏈接和互動,并有機會申請為期一學年的海外交換學習。缺點當然是會損失兩年的經濟收入,可能的晉升機會以及長期脫崗狀態。
這種兩難選擇其實就是關于現在和未來取舍的認知差異。當時的“現在”就是一份穩定的工作,薪水和提拔機會;當時的“未來”是通過利用學校資源,出國交換學習獲得畢業后更好的就業機會。
我最終選擇了脫產攻讀,是因為當時的認知告訴我,犧牲兩年的工作和收入,會換來更投入的學習狀態,出國經歷和畢業就業更多的可能性。
這個決定當時也有不少人不理解,也不認同,認為我瞎折騰,放著好工作不要,純屬不知天高地厚,甚至包括我的父母。
你身邊可能也不乏在職場上干的好好的,卻跑去創業的人,在我們眼里,他們放棄了優渥的收入,穩定的環境,熟悉的業務,而投向了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未來,收入毫無保障,甚至一切從新開始。
而在他們眼中,看到的是對過去固化思維和生活的告別,對自己的全新定位和對未來挑戰的熱情擁抱。
央視原主持人張泉靈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,她在2015年決定離開工作了18年的央視,她說:
“我要跳出去的魚缸,不是央視,不是體制,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......今后,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視主持人,因為生命的后半段,我想重來一次。”
離開央視,張泉靈投身“創投界”,與朋友創辦紫牛基金,2016年以來投資項目碩果累累,獲得“年度最佳跨界投資人”的獎項。紫牛基金也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,獲得多個創投機構獎項。
著眼于現在,我們看中的是手里抓得住,眼睛看得到的東西,但是卻很有可能讓我們思維和格局受限;而著眼于未來,則更是對自己潛力的挖掘和迎接未來挑戰的勇氣。
3
理想 vs 現實
有時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或者發表一個觀點時,馬上就會遭到這樣的批評:“你太理想化了”。
這就是對理想和現實存在著認知差距,有人認為理想是讓自己活下去的目標和動力,而有人則認為理想不過是飯后甜點,只是用來裝飾。
我有個MBA的師姐,畢業后就職于一家大型外企負責市場營銷,工作之余非常喜歡研究親子教育和心理學,如果僅僅是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和拓展知識面,倒還可以理解,她還經常花錢參加相關的教練項目,甚至自費讀了個中科院的心理學碩士。
我們就不明白她的動力來源于哪里,說是興趣,未免過分投入;說是第二職業,也沒看到有什么收入來源。這票玩的實在沒有理由。
后來我就很坦誠地問了師姐這個問題,師姐的一番話讓我豁然開朗:
“我知道你的困惑,覺得我現在各方面都很好,有個興趣解悶就足夠了,犯得著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財力,又沒見什么回報?”
我拼命點頭。
“這其實不過是一個現實和理想的平衡甚至博弈。我現在的工作的確不錯,但說實話并不是我的興趣所在,我當然不可能現在辭職,去做一件目前看上去還不靠譜的事,比如親子教育。”
“所以你先將親子教育作為興趣和副業開始培養?”我追問。
“沒錯,我知道現實和理想之間有巨大的差距,所以先用現在的工作養著我的興趣,我去學習,參加培訓,拓展人脈,就是在為有一天我可以全職做這件事做鋪墊和準備!”
果然兩年后,師姐辭職,創業建立親子教育工作坊,全情投入,現在已經小有名氣,我經常看到她在朋友圈po出自己工作坊的活動照片,每一張上都有她如花般的笑靨。
很多人其實對目前的工作和狀態可能都不滿意,心中也都有理想的火苗在燃燒,但是僅僅停留在想的層面而已,因為他們的認知告訴他們,現實是最靠譜的,實現理想困難重重,想想就好。
然而師姐的認知卻是:用現在的準備和行動打破現實和理想的鴻溝,才能距離實現理想的目標越來越近。
限制你思維的不是環境,不是他人,而恰恰是你自己。
4
成長的本質是認知升級
除了上述三方面,還有機會 vs 風險,愛情 vs 面包,學歷 vs 能力,繼續 vs 跳槽等認知差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。
認知差別,使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和決策,而這些選擇和決策又影響著我們的未來,影響著我們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,人和人之間的區別就此而生。
只有不斷升級認知水平,才能讓我們脫離思維的桎梏和限制,不糾結和拘泥在一個點上,放眼全局和未來,而這一點才是我們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力。
如何升級自己的認知,不妨思考如下幾方面:
深刻洞察并堅信社會和行業的大趨勢,大方向
學習成功和優秀的人,虛心求教,不做井底之蛙
立足當下和現實,面向未來,做行動的巨人
成長的本質其實就是認知升級和拓展。
我們目前的狀態和擁有的資源并不重要,核心的是我們構建未來和全局的認知能力,并輔之以強大的行動力來幫助認知落地。
始終保持空杯心態,開放包容,不斷學習和反思,放下自負,遲疑和恐懼,我們就會變被動為主動,讓理想持續照進現實。
文 | 木沐